1.传染源
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。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。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。此外蝙蝠、猴、鸟类和狗等动物体内可检测到登革病毒抗体,可能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,从而有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源。
2.传播媒介
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,其中伊蚊是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种,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。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主要孳生在各种人工和植物容器积水中,如:室内外积水缸罐、竹林中的竹筒、树洞、椰子壳、废旧轮胎、腌菜陶瓷器皿等。多在户外侵袭人体,吸血高峰在下午4时至5时,次高峰在上午9时至10时。其中花斑蚊的活动飞行范围一般在滋生地附近50至100米范围,很少超过200米。因此,在其活动高峰时段处于其滋生地周围100米范围内较易受到该种蚊子叮咬。
3.易感性
在新流行区各年龄组均易感但以青壮年发病者居多。
疾控专家: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。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、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,但伊蚊叮咬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,病毒在蚊体内大量复制,它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时,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,从而导致登革热的广泛传播。
目前对本病尚无确切有效的病原治疗,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。
1.降低体温
对高热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温,如冰敷、酒精拭浴,慎用止痛退热药物。对高热不退及毒血症状严重者,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,如口服泼尼松。
2.补液
对出汗多、腹泻者,先作口服补液,注意水、电解质与酸碱平衡。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,纠正脱水、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,但应时刻警惕诱发脑水肿、颅内高压症、脑疝的可能性。
3.降低颅内压
对剧烈头痛、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%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。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,有助于减轻脑水肿、降低颅内压。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,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。
1.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,识别轻型患者。加强国境卫生检疫。
2.切断传播途径。防蚊、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。改善卫生环境,消灭伊蚊滋生地,清理积水。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。
3.提高人群抗病力,注意饮食均衡营养,劳逸结合,适当锻炼,增强体质。
4.疫苗仍处于研制、试验阶段。
电话全程免费,可以放心接听!
预约咨询
微信扫一扫
400-080-8850